艾森豪威尔_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艾森豪威尔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详细介绍二战时盟军的著名将领
2.艾森豪威尔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3.朝鲜谈判三:“放蒋出笼”加原子弹,艾森豪威尔为何吓不到中国?
4.西西里岛战役,艾森豪威尔如何逼意大利设立两个政府?
5.为什么在艾森豪威尔眼里,麦克阿瑟是他的反面教材?
6.凭什么斯大林一句话,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总司令?
详细介绍二战时盟军的著名将领
军人艾森豪威尔上将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20日 11:56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美国第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
1890年,艾森豪威尔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他选择军人职业,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是父母的意志,而是与家境有关。他家境贫寒,其他的6个兄弟都没有受高等教育,艾森豪威尔也只能免费进入西点军校。他的母亲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愿自己的儿子从军,但又不便阻拦,加之十九世纪末期美洲的战事不断,从军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件神圣而新鲜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艾森豪威尔从西点军校毕业,获少尉军衔。由于战争,许多同学都去法国参战,他却被留在国内从事训练工作。他创办了美国陆军的第一所战车训练营,28岁成为少校军官。巴拿马地区司令康纳少将,看中了这位年青人的军事才华,便邀请他到巴拿马服役。在巴拿马服役的三年中,他受到了康纳的特殊栽培,军事知识和技能大为长进。后来,康纳又保送他进入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受训。艾森豪威尔学习认真,训练刻苦,于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又到陆军军事学院学习两年。
在艾森豪威尔的早期军事生涯中,有幸结识了潘兴和麦克阿瑟这两位美国陆军的名将。他对这两人极为崇拜并拼命追随,特别是对麦克阿瑟的追随竟长达6年之久。最先是随之在陆军参谋部,后来一同前往菲律宾。麦克阿瑟对他很器重,在菲律宾时任命他为军事顾问助理。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他不顾麦克阿瑟等人的劝阻和挽留,坚决要求回国。年底回国后,任美国西部军区司令部的后勤计划官。1941年,艾森豪威尔改任团长,后来又改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晋升准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第5天,马歇尔电召艾森豪威尔速回华盛顿。这固然与艾森豪威尔熟悉菲律宾和太平洋地区军事问题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有丰富的参谋工作经验。他先任战争计划处副处长,不久计划处升格为作战厅,又被任命为作战厅长,几星期后便升为少将。这是他步入统帅部与马歇尔长期合作的开始。
这时的艾森豪威尔,虽然还没有资格参加那些有关同盟国战略问题的高层会议,但他却能站在最高统帅的角度,代表美国利益来指导全球性的战略行动。艾森豪威尔注意到,当美国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的时候,罗斯福和马歇尔却把欧洲战场放在优先的地位。他赞同这种战略观点,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战厅的参谋们一起提出了如何进行战争的基本设想:把大量美军集中在英国,而且拒绝将他们化整为零地用在任何周边性的攻击之中,在欧洲上空应获得空中优势,然后从英国渡过海峡,直指法国和德国。对这一基本设想,英国人虽然原则上同意,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意见。马歇尔又命令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作实地考察,并在英国设立了一个美军指挥所,为日后实施计划提出建议。当他返回华盛顿提出报告之后,罗斯福总统接受马歇尔的意见,已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驻伦敦的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了。不久,艾森豪威尔又出任北非战场盟军总司令。在这之前,他并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他就任后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却马到成功,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这证明马歇尔慧眼独具。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名声大振。1943年2月,他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军总司令。
艾森豪威尔在指挥盟军进行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作战中,在实现与盟国的合作中,都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誉为“军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坚定、果断、宽宏大量、对部属充分信任。艾森豪威尔曾不顾可能产生的政治批评,决定承认正在北非的法国维希政府海军上将达尔朗为该地区的法国最高统帅,从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军在北非的进展。1942年底,凯塞林隘道之战失利,他毫不动摇,及时采取措施,派巴顿将军接替了不称职的第2军军长费里登达。布鲁克、蒙哥马利等人曾看不起艾森豪威尔,甚至时而发出一些尖刻的批评,他仍然宽宏大量,努力使英美合作成为现实。在当时困难甚多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指挥若定,先是取得了北非的胜利,接着攻占西西里,推进到意大利本土。
1944年,他晋升为五星上将。他把首批登陆部队由三个师增加到五个师,其它细节交由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去负责处理,自己则去关心他认为更为重要的问题。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制空权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他要求英国的空军应在他的控制之下进行诺曼底之战。这个决定遭到英国战略空军司令哈里斯的反对,这使一贯处事谨慎,态度和蔼的艾森豪威尔大动肝火,他于3月23日宣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我将呈请辞职。”英国的参谋总长不得不同意把战略空军交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美国空军和其他有关国家的空军也都作了同样的安排。接着,他与法国人又达成了忍受损失的协议。这样,制空权的问题就被艾森豪威尔解决了。起初,诺曼底登陆定于5月,因天气不好而推迟到6月。到6月6日,尽管气象预报天气仍然不好,艾森豪威尔还是决定发起进攻。在这之前,他对加来海峡进行了一次佯攻。6日凌晨2时,联军的伞兵和空运部队首先开始在诺曼底着陆,接着是海空军进行炮击轰炸,6时30分,4000多艘战舰载运的五个师12万人在诺曼底登陆并巩固了登陆场。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战胜利。9月,法国全境解放。艾森豪威尔接着指挥他的部队,击退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突破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境内,消灭了大量德军。艾森豪威尔由于在二次大战中战功赫赫而被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1945年回国,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8年一度退出现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年,去法国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2年退出军界,参加总统竞选,以压倒多数当选。1953—1960年任美国总统。竞选时他提出结束朝鲜战争,1953年就职后,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控制中东地区。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对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中提出:由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并可借口对付“共产主义侵略”,在中东地区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近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决议案于3月7日被美国国会通过。3月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这个后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决议案。
当时,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战争失败,美国企图利用这个计划,一面以武力威胁为手段,一面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反共作幌子,进一步排挤英、法等国势力,以实现其独占中东的阴谋。后来,艾森豪威尔主义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中东各国人民的反对。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和约旦四国政府两度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1959年,随着国务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尔主义也黯然失色了。从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他在任期间,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美国戴维营举行了美苏高级会谈。“戴维营会谈”开创了冷战年代及以后的日子里美苏首脑会晤的先例。
艾森豪威尔是个戎马半生,战功卓著的美国总统。现代战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从中协调。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1969年3月28日逝世。
艾森豪威尔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1944年9月,由蒙哥马利倡导的“市场花园行动”失败,空降部队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总司令做了深刻的反省,他认为既然批准了蒙哥马利的计划,自己就应该承担一切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此次行动的失败,蒙哥马利一意孤行、贪功冒进,应负主要责任。但他毫无自我批评的意思,更有甚者,他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其他人。同时,他对艾森豪威尔越来越不尊重,是整顿“军纪”的时候了。
蒙哥马利“嚣张”的背后,少不了丘吉尔的“支持”。
要说清这个问题,恐怕要从美军参战说起。作为在欧洲一直坚持与德国对抗的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其中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在丘吉尔看来,英国的崛起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但他也不愿意美国主导欧洲的政局。
首先,“阿拉曼战役”的胜利,确实让英国找到了当“老大”的感觉,而蒙哥马利也借此战赢得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荣誉,成为英国人家喻户晓的英雄。更让丘吉尔高兴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就是要建立强大的“大英帝国”。
其次,为了保住“老大”位置的最好方法,就是压制美军的风头。在进攻突尼斯、西西里岛、意大利的战役中,英国人摆出一副“久经沙场”的架势,将新参战的美军当成“配角”,自己捞取最大的功劳。但事实上,这都是需要实力作保障的。
美国人十分清楚英国人的“小计俩”,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明说。但将“荣誉视为生命”的巴顿却丝毫不留情面,处处与蒙哥马利“争功”,美军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美国高层也意识到要逐渐地摆脱英国人,成为同盟国的“老大”。英、美两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尤其是诺曼底战役期间,蒙哥马利常与艾森豪威尔“唱反调”,要更多的部队指挥权,要更多的补给。终于,在一片呼吁中,艾森豪威尔亲自接管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这让丘吉尔看到了“危险”,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继续“缠斗”。
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总司令处处维护内部团结,对蒙哥马利和丘吉尔的“步步紧逼”,常常做出让步。蒙哥马利挂元帅衔后,更不把盟军司令部看在眼里,盟军的各国将领对此十分反感,甚至英国人自己也觉得他的“嚣张”得非常过分。
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的“过分”要求,越来越没有耐性了。
随着盟军的不断推进,艾森豪威尔将总部迁往凡尔赛,并召开自登陆以来最大一次军事工作会议。23位各国将领参加,但唯独蒙哥马利不参加,他傲慢地认为自己是元帅,级别不对等,他想以此凌驾于盟军司令部之上。
还有一层意思是,由于他的霸道,在盟军将领中早就引起了不满,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他的言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甚至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这么尴尬的场面,还是不去的为好。
不去参加会议,并不影响他对盟军制定的计划提出意见,尤其是对艾森豪威尔“指手画脚”,根本不把这个盟军总司令看在眼里。过分的是,三番五次的要求将地面部队的指挥权交给自己。艾森豪威尔终于看不下去,决定 “还以颜色”。
市场花园行动的惨败,蒙哥马利非但不认识错误,而且将一切责任归咎于其他兄弟部队的不配合,尤其指责美军部队缺乏协作精神,并再次要求掌握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艾森豪威尔随即通知他,职务调整由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定夺。
对于艾森豪威尔的“硬气”,蒙哥马利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一旦上报,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是不可能撤换艾森豪威尔的,而他将彻底丧失指挥权。这位元帅终于放下骄横的架子,表示服从艾森豪威尔的指挥。
但好景不长,仅过2个月,蒙哥马利的“老毛病”又犯了,否定艾森豪威尔制定的作战计划,并又一次提出由他指挥盟军地面部队。不久,盟军总部一纸解除职务的电文,放在他的面前,他顿时傻眼,急忙道歉,并再次表示效忠艾森豪威尔。
当然,马歇尔、罗斯福等人都清楚蒙哥马利的背后由丘吉尔撑腰。为了彻底打击英国人的“嚣张”气焰,艾森豪威尔被晋升为五星上将,与蒙哥马利平级。这下,蒙哥马利不再那么骄傲,与美军的摩擦也少了许多。
蒙哥马利急于建功立业,巴顿不给机会。
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盟军措手不及。为了应付危局,将突破点以北的美军部队,交由蒙哥马利指挥,并再次任用他为盟军陆军总司令。但是对艾森豪威尔来说,却是一件难堪的事情,因为他刚接管盟军地面部队,就遭遇德军反扑。
幸亏有好友巴顿的及时相助,率领部队向巴斯托涅突击,并稳住了阵脚,为盟军稳固战线,并逐渐扭转局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看来,关键时刻还是需要朋友的帮助,巴顿关键时刻不计较个人得失,艾森豪威尔感动不已。
阿登战役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又接任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指挥,原属美军的部队陆续归建,不死心的蒙哥马利派其参谋长就如何突破莱茵河,与艾森豪威尔讨价还价。艾森豪威尔终于明白了英国人是担心抢了他们突破莱茵河的头功。
他对英国人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想法十分气愤。他十分蔑视的告诉对方,美军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去争取“虚头巴脑”的荣誉。最终,经过两国最高统帅决定,由英国人率先渡过莱茵河。
艾森豪威尔只得服从命令,但是巴顿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在荣誉面前没有让与不让的问题,更何况对方是他讨厌的蒙哥马利。于是,1945年3月22日深夜,巴顿的第5师一举突破蒙哥马利吹嘘的“莱茵河天堑”。
尽管艾森豪威尔对巴顿擅自行动有些不满,但一想到丘吉尔在24日祝贺蒙哥马利强渡莱茵河战斗胜利的消息,比巴顿晚了整整一天,闹了一个国际大笑话,他就由衷地高兴。有巴顿在,休想有人与美国人争功。
当然,蒙哥马利的做法,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一味的摆谱和蛮横,不但显得“小家子气”,而且常因没有得逞,成为众人的笑柄。
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朝鲜谈判三:“放蒋出笼”加原子弹,艾森豪威尔为何吓不到中国?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年10月14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丹尼森。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两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先后毕业于陆军坦克学校、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以及陆军军事学院,算是一名经过各层次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正规军事指挥人员。1942年7月,美英联军决定发起北非战役。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开始了使他获得名声与荣誉的远征生涯。这为他以后弃军从政入主白宫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战争胜利后,艾森豪威尔接任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一职,后来又来到欧洲担任北约武装部队的最高司令。当他决定竞选总统时,便辞去了所有的职务,从事竞选,终于获得成功。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8岁。
西西里岛战役,艾森豪威尔如何逼意大利设立两个政府?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国人意识到这一仗打不下去了。同年恰逢美国总统大选,朝鲜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两年的朝鲜战争给美国士兵造成了重大伤亡,美国在朝鲜花费的兵力和物资比二战还要多。美国人反战情绪高涨。他们认为朝鲜距离美国很远,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这场战争。既然已经发生了了,就要及时止损。然而和谈无果而终,美国人对此非常不满。所以杜鲁门政府的支持率很低,选民对民主党的执政失去了信心。此时,来自共和党的传奇将军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的热门候选人。二战期间,他担任欧洲最高指挥官,成功指挥了诺曼底登陆。二战后,艾森豪威尔担任占领军司令,并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1952年,艾森豪威尔发表演讲,表示将亲自前往朝鲜,寻求解决朝鲜问题的办法。一切都结束了。
一场关键战争的承诺使他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1952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秘密视察朝鲜前线。他大部分时间都和前线指挥官在一起,见到了在前线作战的儿子。艾森豪威尔在亲自研究朝鲜战局后认为,我们不可能结束战争,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条固定的路线上,继续承受对王小山山头的小规模进攻而没有任何结果。于是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提出大规模进攻,艾森豪威尔不感兴趣。他认为,中国和朝鲜的武装力量已经得到加强,任何正面进攻都不是好办法,这一仗也不好打。此时的艾森豪威尔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承诺尽快结束朝鲜战争,竞选总统。他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增加士兵的数量。韩国军队在江以南的十个师增加到二十个师。他计划在1953年2月发动大规模进攻,占领整个朝鲜并到达鸭绿江。面对联合国前线部队的大量增加,中国立即做出反击。这个时候,让中国队对和谈失去了兴趣。因此,中国在减少谈判人员的同时,积极加强军事部署。1952年12月9日,中国在国内招募新兵,向朝鲜战场增派25万新兵,在朝鲜东西海岸构筑新的纵深攻势,加固碉堡和隧道,修建新的铁路线和道路。与此同时,中国要求苏联支援军事物资。作为对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回应,中国要求斯大林援助18艘鱼雷艇、60门岸炮和103架飞机。斯大林知道中国是为了苏联和世界革命而战,就同意增加60万发炮弹和332门火炮,并且不派三个海空军顾问,尽可能满足中国的要求。在苏联强大的军事支持下,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无论是军事装备、训练配方、弹药还是粮食储备,都是开战以来最好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很难在战场上获得谈判的筹码。所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使用它。
不安,因为他们明白,美国希望蒋介石的军队加入朝鲜战争,但国民党宁愿保留其军队保卫台湾省省。国民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向美国提出正式的双边防御条约。可见,释放蒋介石出狱的政策并没有增加蒋介石的安全感,反而使蒋介石的内心恐慌。另一方面,美国似乎开始怀疑这一决定的可行性,神经变得紧张。根据援助计划,美国将于1953年4月向台湾省移交先进的F-Bar 84喷气式战斗机。在移交之前,美国国务院提出暂停交付战斗机,因为他们害怕蒋介石用这种战斗机攻击中国大陆,从而把美国拖入中国内战。最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同意交付这些飞机,但前提是蒋介石承诺不会用它们来对抗大陆。艾森豪威尔想释放蒋介石,威胁中国,但最后没有吓到别人。相反,他很害怕。中国看到了美国让蒋介石出笼的实质,认为美国解除台湾省省的中立只是自欺欺人。
更何况,美国根本承担不起扩大战争带来的政治风险。盟友不喜欢,中国一点也不怕。眼见释放蒋介石出狱的政策行不通,艾森豪威尔只好另辟蹊径。这时,被杜鲁门政府解职的前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向艾森豪威尔提出了通过轰炸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和沿海工业城市来扩大朝鲜战争的计划。用什么做炸弹?当然是用核武器。麦克阿瑟认为,只要用核武器在中朝边境制造一个辐射区,朝鲜战争就很容易解决。艾森豪威尔考虑到双方战线过于接近,没有立即采纳这一建议。一旦使用核武器,可能误伤自己人,两败俱伤,损失惨重。毕竟,无休止的朝鲜战争不是解决办法。当艾森豪威尔准备放下核武器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时,一声巨响将他拉回核按钮。1953年,美国在内华达州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射击试验。
蘑菇云的兴起预示着一种新型核武器的诞生。M6原子弹直径280毫米,射程32公里,爆炸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1/4。这种原子弹误伤的可能性很小,打击范围可以控制在六公里以内,这样就可以精确轰炸它想要打击的军事目标。艾森豪威尔之前的顾虑没有了,他开始重新考虑使用核武器结束朝鲜战争。艾森豪威尔甚至声称要把核武器当成普通炸弹使用,并多次通过媒体叫嚣,如果中朝不签订停战谈判协议,他就要使用核武器。中国自然不能容忍美国的这种挑衅。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原子弹,志愿军发起了修建前线防御工事的运动。依托地形,我们在自然山上挖洞做掩护,军分区领导干部分头下到连队检查指导。隧道建成后,储存在隧道内的食物、水、弹药、作战装备和必要的医疗设备将根据人数同时储存在中国境内。
美国人着急了,跪在双方的阵地附近挖地道,让双方的士兵靠得很近。一旦美国使用原子弹,中美士兵都会受伤,美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使用原子弹。其实美国除了担心误伤自己人,还有其他顾虑。美国必须考虑的是使用核武器的后果。如果使用核武器,美国还会输吗?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微信。那些受美国保护的小盟友还相信美国吗?所以核武器只是纸老虎,美国不敢轻易出动。充其量只是口头威胁。毛主席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决定战争命运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武器。他在会上做了正式回应。需要多长时间?我说我们不要做决定。
以前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或者未来的美国总统说了算,就是想打多久就打多久。
为什么在艾森豪威尔眼里,麦克阿瑟是他的反面教材?
二战中,意大利人浪漫、随性的个性,给人们留下了“不务正业”的印象。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非但没有很好的配合德国,反而处处“惹祸”,迫使德军跟在其后面“擦屁股”。于是,有人说:“德国的失败,有1/3归咎于意大利”,俗称“猪队友”。大多数人都知道在战争期间,法国投降后成立两个政府,亲德的维希政府和戴高乐领导的“法国全国解放委员会”;但很少有人知道,意大利在战争中也成立了两个对立的政府。可笑的是,她是被艾森豪威尔“逼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
意大利的混乱政局,还要从盟军进攻西西里岛开始讲起。
1943年7月,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分两个方向在西西里岛登陆,吹响了进攻意大利的号角。隔着狭窄的海峡,激烈的枪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声声入耳,让意大利人无比惶恐。更让他们慌张的是,盟军飞机在首都罗马投下了“劝降书”。
意大利人开始审视自己的处境。德、意联军在各个战场失利,如今首都的天空由盟军控制,海岸线也遭受威胁,举国上下笼罩着失败情绪。更何况,在国内担任防御任务只有区区47个师,并且兵力分散、毫无斗志,现在的意大利军队犹如一盘散沙。
连年的战争、巨额的开支、盟军的封锁,意大利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物价上涨、物资奇缺,各种高额的税收,让民众对墨索里尼政权彻底地失去了耐性,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纷纷要求停止战争,墨索里尼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
意大利国王与军方高层密谋决定,是摆脱墨索里尼独裁的时候了。“善于摇摆的”意大利人意图将一切罪过归咎于墨索里尼一人,其中他的女婿也赞同这一点。于是,横行意大利20多年的墨索里尼被国王废黜一切权力,软禁在阿布鲁奇山。
这个消息让艾森豪威尔喜出望外。他认为,这是打击轴心国最好的机会,通过与新政府的合作,可以“兵不血刃”的占领意大利全境。然而,关于意大利是否“无条件投降”,罗斯福、丘吉尔却与艾森豪威尔有很大的分歧。
在罗斯福等人看来,意大利必须遵照同盟国不与德、意、日三国进行谈判的原则,只接受“无条件投降”。也就是说,不接受有条件的投降。但艾森豪威尔认为,墨索里尼已经下台,不适用这一原则。就在争论不下的时候,德国人抢先出手了。
德国大军压境,意大利耍“两面派”。
意大利的“反叛”,让德国人倍感没有面子。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从法国和德国迅速集结了19个德国师组成“B集团军”,由隆美尔指挥,计划占领意大利。胆小的意大利一面宣称站在德国一边,避免遭到报复,一面暗地与盟军谈判。
艾森豪威尔对意大利的“两面派”做法十分反感,必须施加压力,逼其就范。他认为,一是,鲜明的态度,有利于下一步行动。一旦意大利站在盟军这一边,在政治上可以给岌岌可危的轴心国同盟以沉重打击,鼓舞反法西斯阵线的士气;
二是,时间紧迫,不能给对手反应的时间。盟军的军事行动有自己的节奏和部署,不可能按照意大利人的想法去做,一旦久拖不决,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更何况,盟军的有力进攻也有利于意大利放下幻想,毕竟47个意大利师也是不小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一旦意大利宣称站在同盟国一边,德国人势必出兵填补“窟窿”,从前线抽调部队平息意大利的“反叛”。无形中,牵制了大量的德军,对日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登陆法国极为有利。
但让艾森豪威尔失望的是,与意大利的谈判足足拖了一个月。直到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开始强渡墨西拿海峡,向罗马进军时,意大利迫于压力,才决定向盟军投降。然而,胆小的意大利人害怕德军报复,迟迟不公开与盟军合作的声明。
这俨然就是“既当婊子,还要立牌坊”。艾森豪威尔十分气愤,明确地告诉意大利人:“不管你们怎么做,我都将按原定时间广播停战协定,如果你们出尔反尔,将承担一切后果。”就在他发表声明后的90分钟,意大利才宣布停战。
停战宣言发布后,德军立刻包围了罗马,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王室成员只得乘坐2艘潜水艇出逃,另立政府机构。同时,将软禁的墨索里尼解救出来,在罗马设立了傀儡政权。也是随法国之后,在欧洲的第二个“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国家。
挺进罗马计划破产,丘吉尔大失所望。
1943年9月,艾森豪威尔下达了进攻意大利的命令,但由于德国反应迅速,在谈判的一个月时间里,完成在意大利边境的部署。盟军进展的不顺利,尤其在“古斯塔夫防线”,更是停滞不前,损失惨重。
原本可以“一蹴而就”的局面,由于意大利人的犹豫不决,给了德国人充分的准备。尽管意大利退出战争,牵制了大量德军滞留在意大利,但艾森豪威尔占领罗马的梦想破灭了。好在现在的局面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极为有利。
于是,艾森豪威尔将地中海战区的指挥权交给英国人亚历山大将军。而他则赶到伦敦,开始筹划登陆法国的“霸王行动”。这对丘吉尔来说,是个沉重打击,由他倡导的进攻意大利计划,最终由英国人自己去打,美国不陪着玩了。
首先,美、英两军之间因为进攻西西里岛本就有诸多矛盾。尤其是马歇尔将军根本不愿意听从丘吉尔的指挥,舍近求远地“为他人做嫁衣”。要不是丘吉尔做罗斯福的工作,以总统的名义强压,他早就将英国人甩一边了。
其次,原本认为战斗力不强的意大利军队,在宣布投降后,80万军队被德军缴了械。并在隆美尔、凯塞林两位德国战将的指挥下,居然抵住了盟军的进攻。意大利成了“鸡肋”,既攻不下来,又不能轻易撤退。
更重要的是,随着战局的发展,相对于开辟“第二战场”,意大利战场已成为次要战场。这一点,丘吉尔比谁都清楚,盟军登陆欧洲的战役迫在眉睫。因为,苏军结束库尔斯克战役后向中欧进军,有将势力范围向西扩大的意思,这是他最担心的。
艾森豪威尔这一走,不但打乱了丘吉尔妄图将美国拴在自己身边的想法,而且彻底地失去了英国在盟军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今后盟军的行动将以美国人说了算。
此时的丘吉尔更多的是无奈,还是失望?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凭什么斯大林一句话,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总司令?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五星上将竞选成功的总统。在军事上,他是二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从政后,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俨然就是“能文能武”的成功典范。人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二战爆发前,艾森豪威尔还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少校参谋,他的成功离不开有人帮忙。他通过好友巴顿到康纳将军手下做参谋工作,3年后到参谋学院深造并成为潘兴将军的得力助手;陆军大学毕业后,在麦克阿瑟身边工作7年,让他收获最多。
繁琐的行政工作,让他成为优秀的参谋。
1928年,艾森豪威尔从麦克奈尔陆军大学毕业,完成了一名陆军军官走向高级岗位的一系列正规教育。在夫人的坚持下,一家人来到法国,艾森豪威尔走遍了一战期间的各个战场,为他的欧洲战场手册收集资料,也让他成为一个“法国通”。
15个月的法国生活,让他对法国的地形了如指掌,以至于16年后的诺曼底登陆,常让他在复杂的战局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是日后成为欧洲战区盟军总司令的主要原因。随后他调派到陆军参谋部,成为麦克阿瑟的助理参谋。
由于欧洲政局新的变化,战争成为当时美国面临的潜在威胁,陆军参谋部将美国可能参战,如何快速动员,以及与美国工业的紧密协作,作为时下最主要的工作来做。艾森豪威尔要做的就是制定动员计划,然而,这是一项不合时宜的工作。
原来,众所周知的“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艾森豪威尔花费很大精力与企业家们交换意见,协调战争动员时宜,但没有一个人认真对待。在他们看来,眼下对付的是经济危机,而不是进行战争准备。
不管怎么说,一份详尽的战时动员计划让时任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大为赞赏。而艾森豪威尔在企业界合作的过程中,对上级思路的揣摩以及把握恰如其分的意见,让他成为一个“左右逢源”、在军界人人称道的、有经验的参谋军官。
麦克阿瑟的辩论才能让他受益匪浅。一旦在某个问题采取某个立场,麦克阿瑟能合乎逻辑地摆出事实并坚持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立场显得非常有权威性。久而久之,艾森豪威尔在战争期间和担任总统时,在辩论中总是效法麦克阿瑟,成为厉害的“辩论高手”。
但跟着麦克阿瑟,学到的更多是教训。
麦克阿瑟是个典型的“官二代”,爱出风头、自高自大是他鲜明的特征。尤其是喜欢成为新闻人物,经常面对记者发表一些富有爆炸性的言论,旨在能成为报刊杂志的头条新闻。艾森豪威尔对他的性格缺点十分厌烦,并警示自己不能学他。
首先,“决不能见到天上还有另外一个太阳”。麦克阿瑟不允许有任何人超过他,比他有才能的人都是他打压的目标,打击报复是他的一贯做法。一战期间,马歇尔的一道命令,让麦克阿瑟争取头功的梦想破灭,从此记恨在心。
当上陆军参谋长后,他就让马歇尔去指挥国民警卫队,要知道国民警卫队不是正规军,这就意味着马歇尔的晋升之路被堵死。幸亏有潘兴将军从中斡旋,马歇尔才没有离开军队,并在二战爆发时成为他的上级,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其次,“退伍兵请愿事件”。经济大萧条让退伍军人纷纷失业,2万名生活窘迫的退伍军人走向华盛顿街头,要求改善物质条件。胡佛政府采取平息骚乱的做法,让爱显摆的麦克阿瑟又看到了机会,并对艾森豪威尔的劝告不予理睬、一意孤行。
他亲自带队,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十位记者。军队向衣衫褴褛、手无寸铁的老兵开枪,这是美军史上的奇耻大辱,但麦克阿瑟对此洋洋得意。一时间,他成为人们心目中残暴的人,艾森豪威尔也极其反感他的极端主义做法。
更为重要的是,麦克阿瑟对人苛刻、无情,让艾森豪威尔很受伤。他离不开艾森豪威尔这样优秀的助理,不止一次地拒绝其他单位调用艾森豪威尔的请求,却从来不给任何晋升机会,7年里只提升了一级,成为中校。倍感失望的艾森豪威尔,决定离开他。
外驻菲律宾,俩人彻底闹翻。
对于麦克阿瑟的专横、跋扈,艾森豪威尔有了退出军界的想法。但他想到康纳、潘兴、巴顿等人的预测,下一次战争很快就会到来,他坚持留了下来。随着麦克阿瑟的任期已到,他终于可以离开麦克阿瑟,试图到野战部队中去服役。
现实还是残酷的,麦克阿瑟调任菲律宾,他坚持要艾森豪威尔一起去。菲律宾的生活还是充实的,越来越紧张的太平洋地区,让艾森豪威尔参加建立了空军基地、军校等,尤其是制定了菲律宾的防御计划,但他觉得素然无味、心灰意冷。
更让他受不了的是,与麦克阿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俗话说得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作为美国在菲律宾的最高军事顾问,麦克阿瑟俨然就是一个“山大王”,对艾森豪威尔等人十分霸道,脾气很坏,常常是恶语相加、非吵既骂。
更有甚者,麦克阿瑟不顾美国的政策,要求华盛顿同意菲律宾在1938年完全独立,并为此与罗斯福大吵一架。可想而知,麦克阿瑟退出了现役,但他很快被菲律宾政府任命为陆军元帅,遭到国内民众的抨击,艾森豪威尔对他也彻底失望。
艾森豪威尔坚定回国的信心,但麦克阿瑟就是不批准他的调离请求。1939年二战爆发,菲律宾安逸的生活彻底让艾森豪威尔坐不住了。在他看来,美国卷入这场战争是迟早的事情,他一定要回去抓住这难得的机会。
此时,麦克阿瑟也无权再阻止艾森豪威尔了,因为按照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名军官外派执行任务不得超过4年,而艾森豪威尔已经到期了。当他踏上回国的邮轮,长舒了一口气,4年的折磨生活终于结束了,心情很舒畅,其中更多的原因是,因为离开了麦克阿瑟。
能在麦克阿瑟这样“难伺候”的人手底下干了7年,让艾森豪威尔练就了处惊不乱、善于沟通的本事,这让他在以后的军人生涯和总统任期内,再难处理的事情、再难交流的人,他都能轻松应付。在他看来,再也没有比麦克阿瑟更难对付的人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有了麦克阿瑟这样的反面教材,让艾森豪威尔更加重视人与人平等地位,协调各种关系,这也是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总司令的重要理由。
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艾森豪威尔》、《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一定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它拉开了同盟国向轴心国全面反攻的态势;如果说最能显示出盟军反攻实力的战役是哪一次?一定是诺曼底登陆战役,它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作为解放欧洲的大规模登陆战役,盟军准备了很长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这就是人们熟悉的“霸王行动”。作为此次行动的指挥官,人们都认为是指挥过“火炬行动”、“西西里岛战役”的艾森豪威尔。然而,在盟军中却有不同意见。
罗斯福看好马歇尔,这是他该得的荣誉。
1943年8月,苏军结束了库尔斯克会战,开始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漫长战线上,向德国发起进攻。无论是从政治、军事,还是战后世界秩序和国家利益方面,都需要盟军尽早登陆法国。但在由谁担任此次战役的指挥,罗斯福更倾向于马歇尔。
首先, 大规模的战役行动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指挥。在罗斯福看来,虽然从表面上看,艾森豪威尔指挥了欧洲战区的所有战役,但是大量美军的调动、物资装备的调拨,都是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背后的努力,他的协调能力更强。
其次,马歇尔更能代表美国的利益。在西西里岛战役以及在非洲的政局中,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彻底地贯彻罗斯福的想法。为了能协调好盟军的统一行动,他有时“妥协”于丘吉尔等人的做法,罗斯福颇有微词、甚至是大失所望。
更重要的是,作为在国会中罗斯福的得力助手,马歇尔在军事上取得了各个战场上的胜利,都与他的不懈努力分不开。在盟军大反攻之际,作为总指挥将是一件载入史册的荣誉,评功而论,马歇尔是不二人选。
当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有许多,包括艾森豪威尔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在他看来,如果不是马歇尔在国内积极运作,几百万的美军不可能这么迅速、有序地奔赴各个战场,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指挥盟军反攻,可谓是实至名归。
从内心来说,艾森豪威尔双手赞成马歇尔指挥反攻欧洲的战役,但他不情愿的是,有可能与马歇尔在职务上进行对调,回国去做令人讨厌的办公室工作。其参谋班子对此有些“幸灾乐祸”,他一句“我要回,也一定带你们回去”,顿时众人禁声。
有识之士的不同意见,让罗斯福举棋不定。
关于盟军总部更换司令官的消息,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他们看来,艾森豪威尔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就是轮换也该轮到马歇尔了。然而,这么重要的岗位调整,来自盟军高层和美国上层的考虑,还是很谨慎的。
一是,来自美国军方的压力。在他们看来,陆军参谋长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他对国家的战略决策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海军金上将在内的各军种高官,都认为马歇尔对各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支配作用,无人能及。
甚至美国的一战英雄潘兴将军也反对将马歇尔调离陆军参谋部。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尤其马歇尔,更是他的得力部下,他比谁都希望其获得这个荣誉;但从国家考虑,“调离马歇尔,将是军事政策上最大的错误”。
二是,安全部门也反对。由于马歇尔在国家战略,尤其是对罗斯福的影响方面,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轴心国“恨之入骨”的人。按照安全部门的分析显示,敌对国在策划和煽动马歇尔调离参谋部,来减轻本国的压力。
关键的是,还是要看马歇尔的态度。作为个人来说,他自然十分愿意担任盟军总司令的职务,因为任何一名“有追求”的军人,都不愿在战争期间坐在办公室里。更何况这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没有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但从工作来看,他的调离是不合时宜的。要知道准备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人员、装备、运送的调配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为了保证战役胜利,不能有任何的疏忽。“临阵换将”是军事上的大忌,马歇尔也不愿调离。
让罗斯福想不到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支持艾森豪威尔留下。
尽管盟军总司令一职在坊间议论纷纷,但在伦敦盟军总部,支持艾森豪威尔留下的呼声还是很高的。经过几场战役的磨合、沟通,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朋友,他们对艾森豪威尔的人品、军事素养、协调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试想一下,两支不同国家的军队,先不说彼此不服气的事情,单就作战风格、管理体制的不同,就够艾森豪威尔忙活一阵子了。尤其是美军初到英国,双方的矛盾一度引起伦敦市民的不安。是他卓有成效的手段,将两支部队“拧成一股绳”。
尤其是巴顿、蒙哥马利、布莱德雷等高级将领们,经常明争暗斗、彼此不服,但在艾森豪威尔的协调下,这些高级将领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甚至在维护地区的政治平稳,也做了大量工作,他游走在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之间,将不同利益调理得比较顺畅。
这些人对艾森豪威尔的能力、个人魅力赞不绝口。他让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喜欢上了他,这对能否顺利进行大规模的盟军协同作战,至关重要。他们不希望艾森豪威尔离开,因为他具备“霸王行动”总指挥所需要的一切素质。
其实,罗斯福也十分认可艾森豪威尔的工作,他代表美国协调各盟国的军队,“存大同,求小异”,树立了美国的大国形象,带领盟军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美国在盟军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越来越高,艾森豪威尔功不可没。
1943年11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确定了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不过,在考虑到盟军总指挥人选的问题上,罗斯福担心斯大林对艾森豪威尔的看法。殊不知,斯大林对罗斯福的提议表示“特别满意”。
原来,尽管斯大林与艾森豪威尔几乎没有什么接触,但他在处理戴高乐出任法国临时政府***的问题上,“站得高,看得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盟军统帅,需要一个没有太多“私心”的人去协调各方利益,艾森豪威尔就是这样的人。
斯大林的一句话,确定了艾森豪威尔成为盟军总司令,他的军事生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胜任这一职务,并且为他日后出任美国总统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艾森豪威尔”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