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卧龙旅游_四川卧龙旅游攻略
四川卧龙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汶川10大旅游景点
2.成都卧龙熊猫基地海拔有多高?
3.卧龙自然保护区简介
4.卧龙山区的资料
汶川10大旅游景点
汶川10大旅游景点分别是:萝卜寨、映秀地震遗址、水磨古镇、汶川三江生态旅游区、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禹祭坛、大禹农庄、龙溪羌人谷、阿坝西羌第一村、阿坝黄龙寺、绵虒文庙。1、萝卜寨
萝卜寨位于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之上。地处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必经之路上。
2、映秀地震遗址
汶川县映秀镇路口,矗立着一块写着“5.12震中映秀”几个大字的巨大石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块巨石是地震时山体崩裂滚。
3、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是当年汶川地震中的一个重灾区,而如今重建后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4、汶川三江生态旅游区
位于阿坝藏羌自治州汶川县南部三江乡境内,西河、中河、黑石河在此汇合故称三江。景区毗邻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青城山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世界较大的“植物活化石”珙桐生长区。
5、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
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大禹祭坛
大禹同炎黄两帝一样,是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历代都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敬仰,他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至今。
6、大禹农庄
四川大禹农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大禹故里——汶川绵虒成立。公司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导,并把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新型农庄发展的灵魂,让公司走上了从生态农业到文化旅游、从餐饮住宿到度假休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7、龙溪羌人谷
龙溪羌人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古羌人冉駀部族的繁衍生息地。唐朝时期,龙溪被称为霸州,山上还有饱经沧桑的霸州古城遗址,其中东门寨也是唐宋时代坝州城遗址之一部分。
8、阿坝西羌第一村
从成都出发,沿国道213线行约120公里,传说的大禹出生地石纽山下就是西羌第一村(绵池镇先锋村)。西羌第一村是一个古朴习俗保存较好、景美情浓的河坝羌寨,也是距成都最近的羌族村寨。
9、阿坝黄龙寺
黄龙寺位于终年积雪的雪宝顶峰下的玉翠山麓,面向黄龙谷,四周林木茂密,宛若碧海,是一座古朴大方的木结构建筑,亦名雪山寺、白鹿寺。
10、绵虒文庙
原位于绵虒中学内,飞龙乾隆50岁次年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总占地152平方米,庙通高10米,地震前已拆除并将材料搬迁至乩仙庙,现由珠海市援建组恢复重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汶川县
成都卧龙熊猫基地海拔有多高?
卧龙地区位于龙门山中南段,邛崃山的东南坡,为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其地貌形态以高山深谷为主。区内最高峰四姑娘山是邛崃山的主峰,海拔高度6250米。以四姑娘山-巴朗山为界,以东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以西进入川西高原。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仅存的几处大熊猫本息地之一,保护区内建有大熊猫研究中心及繁殖场。游人可以看到国宝大熊猫在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景区类型:自然保护区最佳季节:3-5月、9-11月,此时风景适宜,卧龙风景区也是异常的迷人。
建议游玩:1-2天
门票:大熊猫博物馆:20.00元 大熊猫苑:60.00元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地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
卧龙自然保护区简介
海拔:入山口的1200 至四姑娘山6250米
可以选择性的进行旅游
补充:
景区距成都仅130多公里。区内有脊椎动物450多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1700多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动物56种,其中属于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扭角羚、云豹、绿尾红雉等12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小熊猫、灵猫、岩羊等44种;卧龙有100多只野生大熊猫,约占全国大熊猫总量的10%。有植物4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1989种,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有供桐、水杉、连香、黄蓍、领春木、金钱槭等24种。卧龙还是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区。森林面积为11.4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2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观赏植物尤以春天灌丛的杜鹃花,夏天高山草甸的各色花卉和秋天槭树的红叶最为有名。
卧龙不仅是一个动植物的乐园,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亦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保护区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海拔从入山口的1200米至四姑娘山的6250米,随山势上升,区内峰岭纵横,狭谷深邃。尤其是有名的四姑娘山、巴朗山、英雄沟、银龙峡谷、白龙沟、正河沟和五一棚等景区,峰、岭、岩、穴、沟、溪奇特的地形地貌,构成了雄、奇、险、幽的绝妙景观。原始、自然、粗犷、古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是卧龙各景区的基本特色。宜人的气候,是卧龙生态旅游的又一大优势。卧龙保护区属于青藏高原气候区, 因有四姑娘山和巴朗山作屏障,使夏天气候变得十分凉爽。同时具有气温年差小,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据历史资料反映,区内最高气温为29.8℃,最低气温为—11.7℃,年平均气温为8.9℃,年降雨量888mm,雨季主要在5—9月;年日照时数为949.2小时。所以,卧龙的气候往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迅速上升的海拔,使沟谷和峰顶宛如两个世界;瞬息万变的气候,变幻无穷的景致,能够让你领略万种风云。由于高峻的山峰,阻隔了东来西往的气流和日照,景区常常形成奇特的阴阳界。
卧龙的景致变幻无穷,随着季节的更替,色彩也变幻无穷。春天,一片苍翠碧绿,鸟语花香,处处显示着勃勃生机。这里,还有在高原上才能见到的牦牛和高山草甸。天上飞禽,地上走兽活跃在林间路旁,令游人感叹不已;夏天,浓浓密雾,阵阵凉风,日出与云海,使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显得更加悠扬而神秘。草甸上到处盛开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鲜花,令人赏心悦目。成为都市人神往的避暑胜地;秋天,遍山的红叶,如火如荼,满目瑰丽斑谰,显示出浓浓的秋韵,构成充分展示景区最丰富的色彩层次和颇具魅力的景致。然而,卧龙最辉煌,最令人惊叹的景观是秋冬过渡时期的雪顶金色的阳光辉映覆盖着积雪的座座挺拔峻峭的山峰,使卧龙苍茫雄浑的山脉更显得无比雄奇壮丽;冬天,这里白雪皑皑,冰柱林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到处是一片银色世界。所以,春夏秋冬任何一个季节到卧龙旅游,都可以尽情享受到大自然赋予的无穷乐趣。
卧龙山区的资料
卧龙保护区简介
1、概述
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卧龙保护区是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为主的综合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1981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合作,在卧龙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并将五一棚野外观察站作为中外合作进行大熊猫的生态观察研究基地;1982年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当时最大的“动植物标本陈列馆”。卧龙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在中外自然保护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野生数量约占全国的10%以上, 是中国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 圈养大熊猫数量约占全世界的40%,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圈养繁殖种群。由于古地理、古气候等自然历史的变迁,使这一带成为我国野生生物东西、南北分界的交会点,因此保存下来不少古老的孓遗物种和特有种,并在此得到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条件,充分地表现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又由于人为影响相对较弱,从而为多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区不仅盛产大熊猫,而且还保存着丰富的生物物种、数量繁多的孑遗物种,明显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独特的高山系统,被誉为“熊猫之乡”和“大自然的广谱基因库”。同时卧龙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开展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2、自然地理位置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邛崃山脉东坡,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经102°52’-103°24’,北纬30°45’-31°25’。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保护面积20万公顷。
3、资源概况
野生植物据已采集的标本初步统计, 有近4000种植物, 占四川植物总数的40%。高等植物计约217科、814属、1989种。其中, 苔藓植物174种, 约占四川总数的8.29%;蕨类植物约30科、70属、191种, 约占全国种的7.35%, 约占四川总数的26.98%; 裸子植物6科10属20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8.4%, 约占四川总数的20.0%;被子植物135科632属1604种。约占全国总数的6.6%, 约占四川总数的18.98%。列为国家保护的珍惜濒危植物, 本区有24种。
本区资源植物十分丰富。保护区上万亩珙桐林在全国少见。除木材类外, 药用植物约有870种,约占四川总数的25%, 油脂植物80种, 淀粉及糖类植物42种, 纤维类植物60种, 单宁类植物42种, 芳香类植物28种。此外, 保护区有供大熊猫可食的竹类8种, 面积近6000ha, 为大熊猫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 野生动物 据现有资料统计,本区有高等动物约450种,其中兽类96种, 约占生存总数的52%; 鸟类283种, 约占生存总数的52%, 是南北鸟类的过渡地带, 可与东南亚一些鸟类资源丰富的热带雨林相比; 两栖类15种; 爬行类20种; 鱼类6种; 昆虫约1700种。野生动物不仅资源丰富, 且区系组成复杂, 既有分布在低海拔和中等海拔的东洋界种类, 如猕猴、云豹、水鹿、灵猫、果子狸、红腹锦鸡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 也有分布在亚高山针叶林中, 尤其在森林线以上的古北界种类。如白唇鹿、岩羊、马麝、兔猕、雪豹等耐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6种。
4、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内的卧龙、耿达两乡居住着藏、羌、汉、回四个民族,其中多数为农民, 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全区总人口约5000人, 其中农业人口4354人, 占总人口的91.2%;农村人口中, 少数民族占80%以上。
区内山体海拔高, 地形复杂, 耕地面积较小, 据1997年土地调查资料表明,全区农业用地面积3203公顷, 占总面积的1.6%; 林业用地面积113800公顷, 占56.9%;牧业用地、高山流石滩及高山冰冻带7500公顷占37.5%;其它7985.3%公顷,占4%。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31亩;粮食总产达171.33万公斤,人均376公斤,经济总收入922.69万元,人均纯收入1122.7元。
目前区内建有1所高完中、7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现有在校学生1200人,教职工114名。全区现有卫生院3所, 村级合作医疗站6个。通过上述措施,全区粮食,经济稳定发展,基本上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全区1993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534.87万元,比特区成立前的82年90.88万元增长了48.9%,人均纯收入由82年的247元增加到706元,人均有粮由82年的454公斤增加到486公斤,全区生产各类肉食23.34万公斤,人均拥有53.8公斤。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99%农户照上了电灯,架通了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
5、保护区历史沿革:
1956年设立汶川县卧龙关森林经营所。
1961年四川省批准成立卧龙关森工局。
1963年建立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并将卧龙关森林经营所管理机构转为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保护区面积2万公顷。
1964年成立卧龙关营林处。
1971年森工局和营林处经林业厅批准合并, 更名为红旗林业局, 主要任务是开发利用卧龙地区的森林资源。
1974年前农业部与四川省革委会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四川省珍贵动物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同时提出将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由2万公顷扩大为20万公顷。
1975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卧龙自然保护区,并将红旗森工局迁出卧龙。
1978年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筹备处合并为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197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改为林业部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由原林业部直属。
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1981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合作,在卧龙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并将五一棚野外观察站作为中外合作进行大熊猫的生态观察研究基地。
1982年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当时最大的“动植物标本陈列馆”。
1983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并设立特别行政区办事处, 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省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四川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进一步搞好卧龙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定,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至今。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343人,其中,农业人口4550人。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 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000种。高等植物1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卧龙金秋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使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高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科研队伍。已出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有4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有5人次获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目前,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熊猫的故乡,位于四姑娘山东麓的皮条沟两岸。皮条沟又名卧龙沟,沟内河流称皮条河,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汇入绵江后经岷江流入长江。河流两岸,峡峰对峙。河中岩石高达三四米,矗立江心,经倾泻的河水撞击激起朵朵浪花,犹如碎玉飞琼,景色十分雄伟壮观。
门票:进山费15元,大熊猫馆30元,小熊猫馆5元,英雄沟25元。
位置:位于四姑娘山东麓的皮条沟两岸。
面积:约70万公顷
卧龙保护区处于邛崃山脉东麓,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区,5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101座,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沟内最低海拔1150米,相对高差5100米。这里峰峦重叠、云雾缭绕,原始森林、次生灌木林、箭竹林郁郁葱葱。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三、四千种,有四川红杉,金钱槭等珍贵植物;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达29种。 卧龙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理想的地区。这里地势较高而湿润,十分适宜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桦桔竹的生长。卧龙自然保护区已列为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设有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 目前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旅游点主要有:动植物标本馆,馆藏本地植物标本2170号、鸟类标本225号、兽类56号、昆虫700号、鱼类6号,两栖爬行类17号;核桃坪大熊猫饲养繁殖场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拥有6个实验室,是观赏、了解大熊猫的好地方。此外,还有英雄沟、银厂沟等游览点,景色秀丽,偶尔还可见到野生大熊猫。
可在成都西门车站乘坐前往小金县的长途客车(晨6:40发车),中途在卧龙下车。都江堰也有汽车前往卧龙。
在卧龙是可以抱抱熊猫的,大的熊猫100元,小的熊猫200元,可以抱着熊猫与之合影,会有饲养员在旁指导。
保护区历史沿革:
1956年设立汶川县卧龙关森林经营所。
1961年四川省批准成立卧龙关森工局。
1963年建立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并将卧龙关森林经营所管理机构转为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保护区面积2万公顷。
1964年成立卧龙关营林处。
1971年森工局和营林处经林业厅批准合并, 更名为红旗林业局, 主要任务是开发利用卧龙地区的森林资源。
1974年前农业部与四川省革委会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四川省珍贵动物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同时提出将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由2万公顷扩大为20万公顷。
1975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卧龙自然保护区,并将红旗森工局迁出卧龙。
1978年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筹备处合并为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197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改为林业部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由原林业部直属。
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1981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合作,在卧龙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并将五一棚野外观察站作为中外合作进行大熊猫的生态观察研究基地。
1982年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当时最大的“动植物标本陈列馆”。
1983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并设立特别行政区办事处, 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省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四川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进一步搞好卧龙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定,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至今。
好了,今天关于四川卧龙旅游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四川卧龙旅游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四川卧龙旅游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